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工作室成员齐娟读书笔记4篇

发布者:偶伟国发布时间:2023-10-25 14:53:02阅读(550评论(0

《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读书笔记

(一)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应该有自己的目标。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育目标,尽管二者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序列:一节课的目标、教学单元的目标、一门课程的目标和作为学校教育中心工作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都必须自觉地指向我们教育的人的培养目标,使其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步骤而存在。教学”是指由教师所引起、维持或促进的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动机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的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激发则是侧重把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又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学习动机。动机的培养着重在于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这里侧重谈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二是与学生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达成共识。首先,这个目标是自觉指向教育的最高目标的,即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完整的人;其次,这个目标是高于学生已有水平而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明确每节晾晒 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意义。规划学习领域和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包括提示或展示学生所需要学的内容——内容是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精神生活的刺激物,是师生对话的平台。

 

 

(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

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意识能动性和个性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个体的主动参与。活动过程是活动主体的个性创造力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活动,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着、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人们发现,单纯的系统讲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观点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强调教学中师生的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面问题,是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为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过程中实现的。正如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 H.C. Lindgren)所指出的:“人有一种使自己成为有能力和有效力的持续的内驱力;能力和效力主要是学习的结果;能力发展有赖于学习,而这种学习是被环境中所察觉到的变化激起的。”知识,首先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布鲁纳曾强调指出:“人唯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的方法。这种实践愈积累,就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掌握这种概括的方式,对他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有效的”。可见,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与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而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有益于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

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高校教学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作为着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灵魂。任何个人,不论他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首先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良好的教育的教学目标无疑应该促进受教育者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个性既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动力的巨大源泉。只有调动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驱动力,教学才可能摆脱外在力量的诱迫而成为内在的追求,摆脱整个教育为了追求“外部报偿”,从而避免损害对教育真正价值的追求。教学也只有以发展个性为目标,任何教学动力措施才能摆脱手段的局限而获得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苏联合作教育学派的学者认为,教育的人道主义要求我们使下一代确立新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推动力。为此,我们必须使学生乐学、感到获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这里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建立起合作的师生关系,这只能是由教师在与儿童的交往中产生,而交往则必须从儿童的个性出发。因为儿童有自己的感性和情感世界,他同教师一样懂得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学必须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所受到的尊重,以及教师对他的关怀。只有合作的师生关系氛围,才能带来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培养儿童热爱思考并且善于思考。近年来,呼声日渐高涨的教育的人道化无非就是要求彻底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人格化,要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过程的基本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的尺度,成为衡量教师、学校及整个教育系统工作质量的尺度。

《读书成就名师》读书笔记

(一)真性情是读出来的

李镇西在微博中写道:“教育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的特色。特色不是包装或打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实践和时间自然而然形成的。现在中小学为特色而特色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此为浮躁。我们不必刻意去打造什么特色。教育哪有那么多花样和口号?面对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带班,认认真真地帮助教师成长,这就是教育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想法,就是         我读陶行知的著作,对比当今教育所产生的想法。

读出自己也要读出问题

对于一名普通教师来说,怎样才能读懂、读透类似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育家?

在语文课上,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怎么オ叫读懂了呢?就是八个字:“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文章中读到自己喜欢的一段话、一个词、某个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共鸣”。这需要联想,通过课文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要一边读一边发现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是推敲、研究乃至质疑。通俗地说,就是能提出问题,不懂的问题提得越多,说明读得越深入。

读类似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亦是如此。每次读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摆进去,想到自己的学生、班级和课堂。所以,我经常热泪盈眶,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就是我的生活,他说出了我想说却没有说的话,或者我虽然说了却没有他说得那么好、那么透。我甚至觉得,有了定的教育实践经历后再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可能更好。

(二)读懂孩子是教师的必修课

教师要用心地读懂儿童,把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您看来,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通过阅读来做到这一点?请给小学数学老师一些阅读建议吴正宪: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读一点儿杂书是有好处的博览群书,开阔眼界,这样会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知识储备。另外,专业书要读,不读书一事无成,甚至没法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读懂了专业书籍,才能有底气跟专家对话。我还特别建议老师们读一点儿童心理学的书,哪怕是浅显一些的。了解一下心理学知识,知晓与儿童交流的基本原则,这样不至于“好心办坏事”,有助于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育效果。其实,每个儿童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欣赏、被关爱。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教育工作便更有针对性,做好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而不是盲目教书。另外,我建议教师在读书方法上要学会对话、交流、反思。我深切地体会到读书后的交流很重要,包括与同伴、专家及家人的交流,甚至是“业外人”的交流,都会有收获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主动与书互动,学会与书对话,做到“我在书中,书在我心中”。教师在看书时,应不停追问自己“为什么提倡这样的理念”、“我是这样的吗”、“这种教学现象普遍吗”、“对待学生,是不是那样处理就好”,等等,从面做到在对话中反在反思中提升。

现在的教师仅凭借读师范时的那几本书是不够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读中学、大学的数学教材,做到系统贯通、整体把握、深入浅出。小学教师要加强“本土知识”的学习,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更新技术。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教师只有源源不断地补充新技术、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读书,让我发现数学的哲理与门道

“读书、让我发现数学的哲理与门道”在学生时代、吴正宪就有“小老师”的绰号。

绰号来自吴正宪的成长经历。20世纪60年代末,刚上初中的吴正宪就登上讲台,为全区老师上数学观摩课《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听课的

一位专家断言“这孩子是做教师的料”。1970年,16岁的她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她至今还记得工作的第一天,身上穿着一件黄色毛衣,上面绣着“心求通而自奋也”一一那是妈妈为她绣的格言,以时刻激励她奋发向上。为了教好每一堂课,“小老师”吴正宪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发奋读书。受家庭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酷爱历史和文学名著。她读过范文的《中国通史》。当时文学名著少得可怜,得到一本后,她像找到宝贝一样爱不释手。她的哥哥嫂嫂也爱读书,四大名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曹禺的《雷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们常常一边阅读一边讨论。

吴正宪还对自然科学书籍比较感兴趣,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那段流行着“读书无用论”社会风气的年代里,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她却喜欢宅在家里悄悄地在书海里徜徉,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古典诗词吴正宪也喜欢,当初她亲手抄写的《唐诗三百首》,至今还珍藏在她的书柜中,为她十年语文教学生涯莫定了较好的基础。

1980年7月,吴正宪结束了北京第一师范学校两年的培训学习,来到崇文区锦绣街小学教书。因为教师紧缺,她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虽然有了近十年教语文的功底,但改教数学对她来说很有挑战。她蹒跚摸索,不知所措。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笔记

寒假有幸读了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一书,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书中的很多观点及作法都对我们的实际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全世界的课堂正在从“教授的场所”走向“学习的场所”,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无论教师的学习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共同特质,这一章与大家共同探讨的是一个关于学习的重要问题:学习的主动性。这个问题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诸多的无可奈何。惩罚与表扬都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二者的使用都应讲究艺术。惩罚要适度,表扬应及时。人们对失败的容忍是有限度的,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失败太我我,就很容易打掉孩子的自信,如果孩子失去了自信,就会对任何事情缺乏成功的渴望,采取消极应付态度,在各种活动中影响正常水平发挥,进而更加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就难免陷入“习得性无助”,纠正起来就格外困难了。因此有人把“失败是成功之母”改成了“成功之母”,这不无道理。老师要注意把握惩罚的限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进步行为及时表扬,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采用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如爱看小说、爱 玩电脑、爱打球、喜欢语文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机, 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学生挫折感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家长或学生自己对学生的高期望。有时,教师不自觉地用过多或过高的期望作为尺子去衡量学生,无形中也使学生对自己产生过高估计。当现实达不到要求时,自然就增加了学生的失败体验。例如:同样考试得了80分,期望得60分的同学会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而期望考100分的同学则会感到失败的痛苦,甚至痛哭流涕。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给自家孩子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长时间处于教师、家长的高期望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发生就防不胜防了。

挫折不见得都来自外界,有时是自我挫折感强造成的。这表现为学生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如“我”天生就“没希望”“没用”“没脑子”等,其实这些都是不当归因。教师通过对学生积极评价,最终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评价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都拥有美好的前景和希望,都有各自的可爱之外,都有完成学业的智力水平。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暂时的挫折,学会从积极方面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引起失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成绩不好是因方法不当、基础不扎实、一时粗心等,而不要仅简单归结于脑子笨。要采用各种措施,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充满爱的事业,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悉心呵护,使“习得性无助”现象不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发生。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让学生学得好的最重要动力。

做教师的如果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发生在学生世界的很多事情,会觉得不可思议。优秀的班主任总爱刻意模仿学生的语言和动作,事实上是在揣摩学生心理,在关心孩子的喜怒哀乐,防备不知不觉就会形成的“代沟”,以便更好地与学生深入沟通与交流。一位好教师往往拥有一颗童心。教师拥有童心,则彻头彻尾像了学生!教师成了学生的另一方面就是学生成了教师,身为教育家的杜威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断言:当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换一换,教师成了学生,而学生成了教师的时候,最好的教育就发生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的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教师必须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才能带动学生思考。因此有人指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话含义越深刻,学生从教师讲述的字里行间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的关注点、努力不应当用在记忆上,面近一点当用到思考上。除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方面的因素,很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素养和功底决定了思维深度。教师的语言艺术,语言精确性,到位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教育机智非常关键,试想,当教师教授《林黛玉进贾府》,如果没有《红楼梦》的前期阅读做底子,就很难提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

爱迪生曾说过:“不下决心艰苦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对于教学,这话更加耐人寻味。的确,思考是艰苦的,但也乐趣无穷。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例如在几何课堂上,通过添加辅助线而恍然大悟地解决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的欣喜与兴奋是无以言表的。老师应 千方百计让学生认识到思考是美好的,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让学生体验到最深刻的探索奥秘的情感,深度到思考起来的快乐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思考兴趣。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真正的课堂是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是培养思考能力的训练场。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会竭力激发学生对思考的信心和兴趣,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把思考的钥匙,让学生变得更聪明。这种力量能够让教师树立起无可争议的威信。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假期有幸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尤其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干部这一部分内容,对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已经渗透生本,学生做自己的主人,那么班级的管理更不应该由班主任一人独裁,也应由学生们自己当家作主,作自己的主人。

培养学生干部,班主任首先应具备崭新而科学的“学生干部观”,优秀的学生干部无疑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但又不仅仅是助手。他们既在工作上给班主任以有力的配合,又作为代表体体学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我们培养学生干部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使自己图个轻松,而是为未来培养组织者,管理者的幼苗。有了这些基本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干部的具体实施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学生干部的培养应面对全体学生

如果我们把学生干部的培养放在育人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就不会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信任,渴望自己的长处得到展示,这种正常心理,理应被教师尊重。至于 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当干部,不少班主任有许多有效的具体做法,如“轮流班委制”、“值周班长制”、“常务班委和执行班委制”等等。也有教师担心班级建设。为防止这种情况,班干部的配务组成,可采用相对固定与短期办的相结合的办法。比如,班长任期可长达一年,一般班委任期一学期或半期,小组长任期一个月或半期等等。另外,平时一般班委的变动,也不宜“一锅端”地全部换,而应部分调整,逐步轮换。相信,这样的做法,每个学生都会得到锻炼,并且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对班级管理一定会起到积极进步的作用。

学生干部的培养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培养

1、服务意识。学生干部也应“新官司上任三把火”。不过,这里的“火”既不是“开场戏”、更不是“下马威”,而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以地同学真诚周到的关心。我经常这样对新任学生干部讲:“你们上任后一个月之内,只做一点 :尽可能细心地在各方面关心帮助同学。要淡化”干部“意识,要强化”仆人“意识。让同学们觉得你们是最值得尊敬与依赖的人。这样,你们的威信便开始形成,并为以后大胆工作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当然,服务于同学,绝不是“收买人心”的权宜之计。我们要让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明白:自己为同学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学雷锋,做好事”,而是自己的分内这事,应尽之责。

2、主人意识。既是同学的仆人,又是班级的主人,二者是统一的。所谓“主人意识”,有两层意思:一是工作中要有主动性和独立性,不要老是认为自己是老师的助手而消极依赖、被动待命。二是当老师的工作出现疏漏时,应勇于向老师提出,并协助纠正;同时还要敢于作为同学的代表维护同学们的正当利益。作为班级主人的班干部,他们与同学的关系应是既大胆管理,又接受监督;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应是既密切配合,又互相督促。

3、创造意识。班干部工作确实很辛苦,但如果这些工作同时又是一种创造,那么,辛苦的同时也有快乐,因为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越来越聪明。大到班级管理方式的选择,小到每一项具体活动的设计,都应让学生尽量体现出自己的智慧,使他们随时产生创造的喜悦。

4、效率意识 教育并教会学生干部注重工作效率,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节约时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一种现代观念。指导学生可逐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学习效率。我开班干部会,总是和学生干部一起站着开,这么小小一件事,就增强了学生的紧迫感与时间观念。

学生干部的培养更多的是为他们提供机会

上述思想观念的培养,绝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师指导当然是需要的,适当培训也未尝不可。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大胆放手,为小干部们提供大量独当一面,大显身手的机会。即使学生在工作中遭到挫折,这也是对他们必要的锻造。何况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几个小学生都可以组织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一旦发挥释放出来,其工作热情与创造精神往往会使教师惊叹。

四、学生干部的培养离不开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

一般教师往往认为,好的班级有赖于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这话只对了一半。还应该说,有几流的班集体,就有几流的班干部。因为舆论是否健康,非干部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评价是否公天上,这直接影响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质量。造就良好的集体舆论,班主任可做这些工作:第一,学生干部的产生,必须经过真正的民主选举,即使学生自荐,也应投票通过。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感到班干部是“我自己的选择”而非教师的加强,从而有积极配合的思想感情基础。第二,定期让学生对班干部进行语言或投信任票,即使学生干部随时感受到同学的鼓励与监督,又以此引导学生公正无私地评价班干部。第三,期末发动全班同学向班干部写致敬信,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还可评选“最佳班级活动”、“最佳学生干部”等。第四,对少数工作不佳的学生干部,一方面要进行个别的帮助与指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干部的热情与信心,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