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海底两万里》活力课堂 观后感 及教案设计 (袁静)

发布者:冯霞发布时间:2020-06-22 10:35:24阅读(959评论(0

畅谈体验,分享感悟

——“《海底两万里探秘”课堂观察

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 袁静

   张老师的这节《海底两万里》导读课让我们感受到了初一阅读推进课的理想状态:师生在课堂上畅谈所读名著的故事,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气氛轻松融洽,又能深入浅出地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

课前,学生已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了完成了导学单中的任务:以尼摩船长的身份介绍“鹦鹉螺”号潜艇,绘制航行路线图。这两个常规任务多数老师都会尝试,有助于带领学生在初步了解故事的基础是上梳理全书情节,因耗时较长且难度不高,放在课外比较适宜。  

课堂之初,教师投影了几名学生所写的解说词,请作者一一读出来。这一环节放在课堂伊始略显沉闷,读者未带感情,听者也难捕捉要点。若能结合一张“鹦鹉螺”号的示意图可能效果更好——这个任务我在班内布置过,有美术功底的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叙述绘制出一副比例精准、结构精细的示意图,也让其他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同学一目了然。

“走进一艘潜艇”一环节中,学生投影和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及了19世纪科技发展状况和我国“蛟龙号”潜艇的资料,有一位男生举手补充了“动力推动”等技术性细节并指出凡尔纳的预言极其前卫。教师在此抓住契机提示结论一:科幻小说最核心的特质是包含作者惊人的想象力。教师可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尤其是对科学发明史略有所闻的同学进一步自主查阅资料,开拓视野,将名著阅读融入自己的知识观塑造中来;同时,我们也应给更多课外阅读丰富的同学以发言机会,让他们引领同伴们开展切实的阅读活动。

由此,进入“参与一次旅行”环节,教师展示学生所画路线图,期间抓了凡尔纳描写大冰盖的一段文字予以赏读,提出问题:如果是你描写冰山,会怎么描写?对比凡尔纳的描述手法有何不同?问题刚抛下去,学生似乎不是十分理解教师的用意,只是机械地指出了其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有一名同学还评价作者写得比较平淡云云。经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他们发现段落中的比喻语体为“硫酸铜”“水晶石”等专业术语,才明白原来此处正彰显着小说作者渊博的科学知识,借助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之口说出。这一特质的挖掘可圈可点(当然,提问方法或许还有指向性更明确的选择),通过实例帮助学生领悟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教师巧妙地引申到学生们熟悉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对比强调后得出结论二:小说中蕴含丰富乃至超前的科学知识,并确凿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上两个环节所花时间略长,导致了最具思维深度的第三环节并未充分展开,稍显遗憾。但换个角度想,张老师不急不缓与学生对话、带领学生思考的方式,正是我们值得推崇的家常课姿态。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因前半段形成了轻松愉悦的言说氛围,后续的活动开展才能够亮点纷呈!

在上述任务的基础上,“认识一位艇长”环节中谈谈尼摩艇长初印象就相对容易了,学生接二连三站起来根据具体事件总结出了人物个性,可见他们对情节的熟悉度高,分析深入且具体。可贵的是,将这些人物个性剖析综合到一起时,已经有学生注意到了人物内在的矛盾性,但很遗憾未能充分指出。

在此,教师提示在知识渊博、善良勇敢、沉着冷静等优秀品质背后,尼摩船长是不是也有些“霸道”,有点“不近人情”?接着,教师出示了四段节选文字(分别关于“海洋人”、采珠人、抹香鲸、大屠杀),请学生探究对尼摩船长的“新发现”。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马不停蹄地出示了这样几处细节:声称“与人类断绝关系”“海洋才是真正的生存之地”,图书馆“未发现一本政治经济学的书籍”“尼摩船长为什么叫‘尼摩’”……

个人认为,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的资料过于密集繁冗,让学生有些不知所措,纵然有新发现也未得到充足思考的空间予以归纳。或许可以在学生列举完尼摩船长的优点后,继续尝试罗列从“我”的角度出发看看他的不可理喻之处。由教师提示两到三点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梳理总结尼摩船长冷酷神秘背后的原因。在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得出以下结论三就更顺理成章了:尼摩船长是一位殖民压迫的受害者,怀着深仇大恨。此时再补充学生遗漏的环节也未尝不可,但必然将耗时更久,需要在前两个环节上进行压缩。

   最后,教师再布置课后探究任务,选点非常到位,分别聚焦设置悬念、科学百科知识和创作意图,充分关注了作者“怎么写”及“为什么这样写”的写作策略,指导学生在熟悉情节了解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

总的来说,本节课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因任务和活动贯穿且层层递进,整体内容丰富而不冗杂。作为一节名著推进课,能够给对情节不熟悉的同学一次梳理情节、贴近人物的机会,又能够给初读全书者提供畅谈体验、分享心得的空间,还能为积极思考、善于表达者开启“科幻小说”的认知模式,可谓一举多得。私以为,这其中一得是为应试能力,一得是为高阶素养,唯有“畅谈体验,分享心得”方为共同阅读之后愉悦感最强、最有意义的活动。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简案)

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 袁静

学情分析:

寒假期间半数以上同学已初步看过书本,大部分同学尚未读完,仅对情节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略有了解。初一多数同学首次接触科幻小说,又因作者为19世纪的法国作家,因而对故事中叙述的事件(如殖民压迫背景)有一定隔阂,个别女生反映缺乏阅读兴趣。

 

名著特点:

科幻小说,篇幅长,涉及大量海底世界知识介绍,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相对此前阅读的《骆驼祥子》《西游记》,情节线比较平缓,人物也不够典型——特别是作为反殖民者的尼摩艇长身份扑朔迷离,可能让学生难以把握。推荐快速阅读,摘取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

 

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本书的兴趣度,推进阅读活动进一步展开;(重点)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对全书有感性认识;

3.提示学生以把握主要人物为抓手,充分关注尼摩船长的个性特点;(难点)

 

课前任务:

完成第一部分第一章到十三章的阅读(已读过的再浏览,未读完的略读一遍),根据书本中的介绍绘制一张你心中的“鹦鹉螺”号示意图,标出其构成部分及其重要作用。

 

课堂活动:

一、视频激趣(5分钟)

播放短视频一则:内容为《海底两万里》故事简说,截取了撞击“独角鲸”、电击土著、救采珠人等冲突较强的情节,所配画面为同名电影,生动形象。视频最后留下问题:尼摩船长的身份到小说最后都未完全揭晓,但全篇处处有暗示的伏笔——等待各位同学自己的阅读发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给基础薄弱的同学一个快速了解情节的路径,同时也提前抛出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学生持续阅读。)

 

二、抢答情节(15分钟)

问题略,10题左右,均为简答题,主要聚焦尼摩船长其人。

1.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相关故事。

2.再请其他同学点评他所讲述的是否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帮助快速回顾情节,检测全班对相关故事的熟悉程度,提高学生积极性。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概括与叙述情节、相互评价的能力。)

 

三、“游览”潜艇(15分钟)

1. 小组交流“鹦鹉螺号”画作,并选派若干同学上台展示,予以解说。其他组点评画作与解说词。提倡创新的解说方式:比如以尼摩船长口吻,或用其与阿龙纳斯教授、内德等人对话的方式展开等等,充分立足小说内容。

2. 教师展示详细的航行路线图(提示学生可利用地理图册进行标注,脑中想象具体方位),总结全书结构和阅读方法:跟随潜艇移步换景,抓每一地点的主要特点和关键事件。

3. 请同学们猜测他们最终会到达何处?三人最后下场如何?尼摩船长究竟有什么秘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游览”下去吧!

(设计意图:学生饶有兴致地创作示意图,正是他们重读原文,深入理解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契机。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印象,辅助阅读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整体结构。课堂最后,仍是吸引学生继续阅读。)

 

课后作业:

   本周内读完第一部分第十四章到二十四章内容,精读《漫步海底森林》一章,并完成相关情节的简答题(自出)。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