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读书心得:读《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性课程设计》后感

发布者:陆微发布时间:2022-01-13 15:43:13阅读(1835评论(0

指导儿童的游戏和学习

——读《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性课程设计》后感

在闲暇时,我翻阅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性课程设计》一书,该书主要是介绍了如何进行幼儿园课程组织与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在阅读后,我对第三章内容“指导儿童的游戏和学习”有了以下感悟。

书中提到: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幼儿三五成群的参加各种活动,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在这一活跃的环境氛围中,教师既要兼顾每名幼儿的个别需求与兴趣,又必须确保幼儿群体活动的井然有序。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怎样在估计幼儿个体需求与兴趣的同时,有效指导群体活动呢?是我们作为一个一线老师在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还记得每一次美术活动中,会有部分孩子快速的完成创作,部分孩子在等待会儿也陆续完成创作,而个别却是一拖再拖,这时候,如果不进行欣赏与分享,完成作品的大多数幼儿会出现一个消极等待的情况,但如果直接开始欣赏,对于那些还没有完成作品的幼儿又是不公平的,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收”还是“不收”。以往我们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收”,以牺牲个别来成就集体,但其实也能获得一个双全的方法,如与幼儿沟通,如我们先进行欣赏,在欣赏后,给与你们时间继续等,让孩子了解到他们是被尊重的,他们未完成的活动是仍然能继续的。

此外,在开展一日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碰到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就是那些做错了事情通过商量与讨论,已经认识错误,但还是屡屡做错的孩子,这时候,应该如何去处理?我们往往会因为情绪而对孩子大声指责,要求他们去“改变”,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她做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出发点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我们的大声呵斥虽然能得到一时的“风平浪静”,但没多久又会回到原点。因此,我们更多的要关注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同时,尽可能的放宽心态,尝试去“原谅”孩子,但“原谅”不代表对孩子的错误全部同意,应以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去认识并理解自己犯得错误可能造成的后果,让其明白利弊,然后在鼓励孩子去改造。

《指南》中提到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支持者及引导者,儿童拥有更多的创造性与可能性,我们常用自己惯性的思维:“他不会”去解读幼儿,但却缺少了“他会”这种理念,导致了孩子们都被我们用统一的模板圈养,失去本身所具备的能力。而在这中情况下,我们与幼儿的沟通、指导也越来越难。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更多的是要去看“他能”,让他先去做,我们做的是支持、陪伴,而不是引领。给与她更多成长的可能性,为期发展保驾护航。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