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王子佳学习心得5:基于现象的教学 ---《燃荻》第58期读书心得2

发布者:王子佳发布时间:2022-12-23 14:39:02阅读(322评论(0

基于现象的教学

---《燃荻》第58期读书心得2

太仓市浮桥中学 王子佳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燃荻》第58期,里面讲到了“基于现象的教学”,引起了我的思考,下面我想谈谈我的感想。

什么是“基于现象的教学”?

“基于现象的教学”是相对分科教学而言的,又称为“主题教学”,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话题, 融合各学科知识为学生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现象的教学”特别重视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及学习趣味的培养。

芬兰《国家课程框架》提出,“从 2016 年 8 月起,面 向 7-16 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一次,持续数周)用于跨学 科的现象教学,具体时间长短和次数由学校自行决定”。比如“联合国”这个话题,涵盖地理、 历史、语言、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又如“模拟银行”场景,涉及数学、外语、电脑操 作以及人际沟通等技能。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基于现象的教学”更加重视跨学科融合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芬兰课程改革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 “怎么学”的转变,“基于现象的教学”方法并非将传统学科打破,数学、英语、芬兰语、瑞典语、历史、美术、音 乐、体育等科目照常开设,只是在“基于现象的教学”时,将不同主题涉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以跨学科模块的方式教授,针对同一主题,不同年级设计的内容和难度也是与其课程具体内容相匹配。

“基于现象的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系统性认识

“基于现象的教学”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现象”进行充分沟通、协调、计划、分工、备课等。在备课阶段,相关学科教师在统一目标、现象的背景下进行个 性化备课。在课堂教学阶段,各学科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一堂课可能有 2-3 个甚至更多教师进行协同教学,让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系统性认识。

“交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则关于交通的故事,或者写一篇关于交通的故事,学生可以做一些自己所在城镇交通的统计分析(数学),也可以探究不同城市的车辆分布(地理、 数学),这种类型的学习关注的是话题本身,并且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习得知识。

此外,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马库·汉努拉教授特别指出,“现象”的选择应该充分结合地区特色,比如资源分布、旅游业、工业状况等,教师据此结合学生兴趣、学习内容、实际条件等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教学规划。

现象教学对于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现象教学”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象教学”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出发,结合多学科知识,利用多种资源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学以致用,克服了传统分科教学存在的知识零散、脱离生活情境的弱点,也避免了学生因某一科而丧失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我探究,锻炼了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了信息素养,掌握了日常生活技能,为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增加了砝码。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