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核心问题引领 搅动思维暗流

发布者:王薇发布时间:2022-04-26 13:51:36阅读(1826评论(0

【摘要】随着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被越来越关注,如何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度的学习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们探究和实践的焦点。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核心问题是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动力源泉,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钥匙”,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指挥棒”,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摇篮”。

【关键词】核心问题 深度学习 思维 

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思考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度学习”开始频繁出现在教育教学领域。何为深度学习,如何让学生深度的学习真正发生?思维的“涌动”是关键,如何搅动学生的思维?思维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因此,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核心的问题不仅是启动学生数学思维的触发点,也是激励学生更加主动持久地开展深度学习的关键抓手,更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搅动学生的思维,来避免学生浅层化,实现有深度的学习呢?

一、追问:核心问题的内涵与价值

1.研读教材,关注知识结构化

郑毓信教授在《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特色”》一文中提到“核心问题”的提炼应当通过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特别是研读教材提炼出相应的“知识性问题”,可以是从一节课或相关的几节课中提炼出来的重点问题,也可以是来源于学生的困难点、疑惑点、混淆点、争议点的疑难问题。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减法》。

本节课,从它的教材地位来看,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三年级下掌握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五年级上小数加、减法的前一个单元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学生已经有了足够丰富的计算经验。因此,这节课的笔算算法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主学习,或者知识迁移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只是处在模仿的阶段,思维并没有得到激活,深度的学习也没有发生。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算法是基本的技能,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笔算背后的算理: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要理解算理,就要沟通学多种算法,找出学生已有知识的生长点,让他们从元角分的角度、从米、分米、厘米等多角度去观察对比,并从中抽象出算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小数点要对齐?”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表面的算法挖掘知识的本质:两数相加,即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的过程。

2.融合生活,关注内容情境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数学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数学活动的深度探究要有“数学味”,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融合生活情境提炼学生喜闻乐见的、蕴含探究性的核心问题情境,来驱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最终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综合与实践课《我们身体上的“尺”》

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身体上的“尺”:一拃、一庹,他们可以用手来表示出他们大约有多少,但是却不清楚在生活中他们有什么用。因此,针对这样一个困惑点,我从生活出发,出示微信运动中的步数——一脚、一阶楼梯高度——一拃、楼梯台阶面的宽度——一步、楼梯整体宽度——一庹,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核心问题:现在我要知道大约走了有多远、楼梯台阶的高度、台阶面的宽度,楼梯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我们该怎么办呢?通过情境的创设,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他们的思维就被激活,并且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他们的思维也将会被引向深入,并在主体的探究、思考和操作等活动中把握知识的本质。

3.拓展延伸,关注思维挑战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核心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进取的有效手段。十指有长短,学生学习能力有高低,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兴奋点在哪里?怎样的问题才能激发每一个不同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的设计我们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认知,设计难度适宜,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思维的舒适区,立足思维的发展区。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综合与实践《间隔排列》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以后,让学生们自己利用珠子串一串一一间隔排列的手链。活动前老师没有直接给孩子珠子,而是提问:“现在你需要我给你几种颜色的珠子?”,在后续的活动中,执教老师用步步深入的“问题串”将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

“你串的珠子是一一间隔排列吗?剩下的红珠子你为什么不用了呢?”

“如果再让你串一颗珠子,你需要什么颜色?”

“你串的珠子和其他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辨析和思考中建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的表象,并初步感受到一一隔间排列的两端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为他们后续探究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埋下思维的疑点。核心问题就像树的主干,它是可以不断开发、延展和生产出新的枝干,形成沟通知识结构的“问题串”或“问题群”,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延伸。

二、思考:核心问题的问与答

随着几轮的课程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发生变化,我们的教学理念在发生变化,但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确是必不可少。列举我们现在课堂的交流形式,主要有师生交流(可以是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生问老师大)和生生交流(生问生答)。无论是哪种交流的形式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我们要认清它们各自的特点,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让问题发挥更好的效果,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1.师问生答——教师专业素养

师问生答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交流形式,也是教师最喜欢的,它可以保证我们课堂知识传授的效率。但是这样的交流形式容易出现教师的问题碎、杂、小,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比较狭窄,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师提问前,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本质设计驱动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能整体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多方面结合从教学内容汇总提炼出核心问题,架起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之间的桥梁。

2.生问师答——学生核心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其实,现在的老师都有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们只是流于形式地让学生去自主提问,没有深思学生是否会提问,提问其实也是需要培养的。初期,学生会模仿提问,如学习小数,学生提出:“什么是小数?”“学习小数有什么用?”等等,这些问题没有多少思维含量,这时需要教师去引导归类,哪些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具有价值和探究有意义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困惑去提出真实的问题。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谈论,学生会对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并在学习过中予以关注和解决。

当学生提问问题后,教师的回答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不能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展开探索和交流,让学生自己解决,只需在关键处点拨即可。这样,生问师答才能发挥其真实的价值和意义。

3.生问生答——理想的课堂

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的课堂,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们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当然,我们也要敏锐地意识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注意甄别、巧妙引导,让核心问题在课堂上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三、探究:核心问题搅动思维暗流

核心问题是思维发展的源泉和起点,也是搅动思维暗流的关键,用核心问题引领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浅层化,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批判性思维,扩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1.核心问题是激活思维的“钥匙”

学生的学习只有经历观察、思考、辨析、修正,甚至需要在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中迷糊过、挣扎过,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多种思维综合的结果。而核心问题正是开启多种思维的密码,展示、分享则是汇聚多种思维的共享平台。

如:听过这样一堂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复式统计表》,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环节,执教老师不复教学的一般思路出示复式统计表,介绍复式统计表,再让学生填写数据,而是在学生回顾单式统计表的知识点之后,小组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所有的兴趣小组的数据都一一呈现在表格中?问题一出,学生就会发现单式统计表只能统计一个兴趣小组的数据,现在我有四个兴趣小组,我改怎么办呢?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就被问题打开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交流、讨论、修改并达成共识,在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思维交融碰撞,他们的探究学习也将不断走向深入。

2.核心问题是促发深度学习的“指挥棒”

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一书中对“深度学习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深度学习主要依靠关系加工、精细加工,使知识结构化并尝试超越单一的知识,形成思维框架。而核心问题的引领可以使“碎片化学习”转向“结构化学习”、使“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使“模仿学习”转向“理解式学习”。由此可见,核心问题是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要素。

如,某位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井盖入手,围绕“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井盖怎么放都掉不下去?”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圆的直径、半径及其特征。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想尽办法去验证为什么井盖掉不下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真正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被真正的激发了出来,这时他们的深度学习就发生了。

3.核心问题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摇篮”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是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一直是我们探究实践的主题。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探究式学习,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需要核心问题引领,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如,之前《复式统计表》一课中,学生围绕“怎样才能把所有的兴趣小组的数据都一一呈现在表格中?”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在交流环节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并展开全班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不断地去完善统计表,最终得到我们理想的复式统计表。在这样一个探究的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等学习品格在逐渐生成,同时学生会还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严谨和理性,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思辨中得到培养。而这些正是我们数学学科对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核心问题是思维的路标上的明灯,它引领着学生的学习一步步走向深入,引领着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路上收获核心素养。而核心问题的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我们去丰厚专业素养,积累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教学智慧的参与,更需要深入浅出的思考。对“核心问题”的持续思考、创新实践终将引领我们走进更加美好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静.用“好问题”撬动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20(08):4-6.

[2]王文英.核心问题,让学习深度发生[J].小学数学教育,2019(09):9-12.

[3]潘小明.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教育视界,2017(04):26-31.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