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教学”即 “对话”

发布者:俞雅萍发布时间:2022-04-07 16:36:34阅读(1942评论(0

“教学”即 “对话”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俞雅萍

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红楼春趣》这堂课,我感受到王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魅力及令人惊叹的教学智慧。

本节课,王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始终贯穿其中,对话交流,不仅体现了他对于学生的尊重、赏识,还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深悟并延展文本。

  1. 对话教学中的人文性

    人文性,怎么理解,有人说,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这个观点我比较赞成。而在本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放下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从而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气氛。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这一切都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

    教学中有一个片段我印象比较深刻,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老师收放在孩子的右肩,说,你明明知道和他的观点是一样,为什么还要举手还要说呢?他肯定有他的想法的,咱们听一听。

    生:(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紧张地拿着话筒,眼神躲闪,没有说话。)

    师:看到学生这一表现,王老师接着又说,我们猜有几种可能,一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你没听清楚,二是觉得那位同学说得不够完整,三是觉得宝玉善良这个太重要了,想强调一下。你是哪种?这时下面发出了一些笑声。

    生:毫不犹豫地选了第二种并且说认为刚才同学说的不全面,所以补充。

    师:不错,给点掌声又说,知道为什么给掌声吗?我可以看出来这是个平时很少得到机会发言的孩子,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肯定,是不是?班中部分学生说是。老师说他需要什么,下面有同学说肯定,于是老师接着说,来呀,就这样掌声响起来,而孩子却哭了,这是感动的泪水。最后,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是宝贝。他觉得前面那位同学说得不够完整,把手举起来了,这很好,再次掌声。

    这一段对话教学大概用了三分多钟,在一教学瞬间让我感受到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尊重,且充满了赏识。交流中,王老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回答时的神态,推测出该生性格内向,课上极少回答问题,于是步步引导,先表扬他回答完整,肯定他勇气,再经言语交流,引导学生对他的肯定。最后老师告诉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宝贝,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

    我相信多年以后,也许这个孩子已经忘了《红楼春梦》这堂课教的是什么,但他在那一瞬间所得到的肯定,会让他终生难忘,这一契机,也许会让这孩子慢慢转变,变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这就是王老师课堂的魅力,他的课不仅在传授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帮助孩子战胜自我,树立自信,慢慢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这一刻,魅力尽显。

    二、依托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对话的过程是对人类精神和文化的追寻和相遇,没有情境就无法开展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创设合理情境,丰富对话内容,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运用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品读宝玉形象特点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宝玉第一次请丫鬟去拿什么风筝?

    生:大鱼风筝。

    师:结果没了。

    师:第二次派丫头去拿,拿了什么风筝?

    生:大螃蟹风筝。

    师:结果也没了。

    师:最后拿来了这个风筝——美人风筝,请学生读了该句。你写了什么批注。

    生:随和、忍让。老师表示肯定。有不一样的吗?

    生:想放这个风筝就放这个风筝,体现出他的直率。

    于是王老师小结:宝玉第一回想要大鱼风筝,没了,跟他商量过吗?宝玉第二回想要螃蟹风筝,又没了,跟他商量过吗?这要是换成别的公子哥,可能会怎么样?

    1:特别生气,拿他风筝的人算账。

    2火冒三丈,气得大叫起来。

    3:气得直接找人干架。

    师:宝玉生气了吗?宝玉骂人了吗?宝玉干架了吗?读出了什么?

    生:没有公子哥架子。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王老师通过对话,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情境,对话中,王老师首先引导孩子们体会到宝玉个性中的随和、忍让,其次老师借助问题:这要是换成别的公子哥,可能会怎么样?让孩子们进行大胆想象和推测,当孩子们说到别的公子哥会火冒三丈,气得大叫,甚至说是找人干架?老师表示认同,并反问:宝玉生气了吗?宝玉骂人了吗?宝玉干架了吗?引导学生体会到宝玉没有公子哥架子。

    在整个对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孩子对文本空白处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填补,基于文本留白处的追问,既根植于文本,又延续到生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对话教学中拓展的意义

       建构学习者与客体的文化性实践关系,这是语文对话教学对“至真”的追求,是语文对话教学向外拓展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学习者借助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文体、类型、意象、格律等内部特性的探索,乃至对作者、社会、思想以及其他艺术等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1.拓展资料,准确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王老师谈到“女儿”一词时,下面发出了轻轻的笑声,可见,部分同学对于该词有一定误解,这种情况,王老师已实现预料到了,并进行了预设,于是,再此他补充了《红楼梦》第二回中的资料,告诉孩子们宝玉口中的女儿和现在不一样。宝玉口中的女儿是心地纯粹的少女,但这样的女儿在那个时代地位极低,男尊女卑,男女有别。并且板书女儿,并且扣女儿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如之后他问:《红楼梦》中,让人见了清爽的女儿有哪些?(黛玉、宝钗、紫鹃、探春、宝琴)整个《红楼梦》中都是这样的女儿,原来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为女儿立传。 教学至此,相信孩子们对于“女儿”一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实,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理解课文,这样的拓展很多,如红楼梦脂本和程本的区别及视频《枉凝眉》的补充等。

    2.阅读质疑,延伸课外

    在看完《枉凝眉》后,王老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黛玉怎么死的?为什么知己无缘?作者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林黛玉的一生?......

    学生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王老师笑着告诉孩子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一条路,就是去阅读《红楼梦》。

    一堂精彩的课就此落下帷幕,但我相信,这堂课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以一篇带一本,这无非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希望达到的目的。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