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

发布者:全柳芳发布时间:2022-03-28 14:09:47阅读(1980评论(0

何为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意为为官清廉俭约。在以后的诗文中,则常常含有简约清新简练等意味,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气韵闲旷,言词清简。明代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飕飕。而在现代文本中,清简一词却似乎不常见到,倘若要用形象的方式诠释清简的内涵,不妨用三个隐喻:

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佛家善用浅近而优美的故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空灵、智慧。夏丏尊先生曾与弘一大师同住白马湖畔,见他只吃一道咸菜,便问难道你不觉得咸菜太咸了?答曰:咸有咸的味道。后见他只喝白开水,又问难道你没茶叶?不觉得太淡了吗?答曰:淡有淡的味道。明白如开水的清简之语,透露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几笔微波外皆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面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齐白石寥寥数笔,就把生灵活现又意趣盎然的虾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却蕴含了无比丰厚的韵味,正如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简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

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生于天地之间,本性清淡幽雅,一杯在手,清新淡雅,平淡的日子便弥漫着闲适与诗意。常言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这便是中国的茶道,也是中国人清简生活的诗意写照。

清简本源于生活,而与语文又有着天然的联系。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古文以最简单的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犹如围棋以最简单的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可见,清简是一种大美,是拂去繁华与浮躁之后的纯净与雅致。学会了简化文字、简化生活,就自然懂得舍与得之间的平衡,就在不自觉中掌握了一种大智慧,就得到了美的另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

 

为何清简清简的核心理念建立在对教育、对儿童、对语文的认识上。事实上,教育也是一种生活。因此,一个人崇尚什么样的生活,就会秉承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对于我来说,清简的生活,清简的语文教育,着实是一种向往的自由境界。周国平先生说: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同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清简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荷,散发着自然清新的芳香,引领着教育回归属于自己的家园。

教育回归清简大道至简,很多情况下,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构成生命的细胞是简单的,构成物质的核子是简单的,就连最成功的描述自然规律的理论也简单至极,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公式EMC就是一个例子。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停留在表层的复杂上,必然会离问题的解决越来越远。教育,理当清简,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

当下,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空前繁荣,只看一家之言,我们是清醒的,但看了多家言论之后,我们往往会无所适从,变得糊涂起来。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缺少最为本质的认识,辨不清各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也无论是人本思想还是科学思想,都从某个视角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而教育的核心是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力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这样的权利,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摩罗语)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其个性潜能的充分而自由的生长,失去了这一核心价值,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正本清源,从的发展出发来看各种教育思想与主张,才能保持一份清醒,敢于怀疑各家的言论,从而找到自己教育主心骨,心中自然敞亮,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乱象能从容淡定,作出合乎教育规律的清晰评判,不再人云亦云。

教育回归清简,需要从哲学层面对教育作出透彻的解读。我们的教育中哲学课长期缺位,一直用马列这一具体的学派代替哲学,致使我们对世界、对教育,乃至对人类文化缺乏完整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一旦政治极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出现某种松动,就会失去信念,感到动摇和空虚。重建教育与哲学的联系,才能让对各种教育思潮和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蔽,从而让教育获得真正的解放,回归清简的本真状态。

儿童回归清简。陶行知在《新的旅行法》里说: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小时候,我们常常迷恋《西游记》、《奥特曼》这一类神话故事,然而成人后再也没有兴致去看这样的小说和电视片了。在成人的眼里,雷同的故事,简单的情节,一成不变的结局,看了开头就知道结果,这样的故事简单得可笑,然而却让儿童欲罢不能。吸引儿童的往往是成人看不见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同样的事物,在儿童的世界里就有了一种别样的趣味。人们在还是孩童时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简单,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过多的知识,反而丢失了这种淳朴的天性。当我们长大以后,不能忘记的是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如果不幸遗忘了,那么就只能从儿童文学作品中去寻觅。

然而在学校里,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那些自以为有意义的东西。那个经常被人称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无数次地被用来教育孩子要谦让、要有礼貌。然而一个四岁的孩子,伸手去抓那个最大的梨子似乎是一种本能,才像是一个孩子的所为。而哥哥大,吃大的;我小,吃小的这样的话语似乎很难让人相信出自天真烂漫的孩子之口,即使相信也很难成行。这样的道德说教,把成人的好恶赤裸裸地塞在了儿童的世界里。这样的作品不能叫儿童文学,而应该叫做教育儿童的文学。这样的教训式作品,使儿童时时感到羞耻,内心不再纯净和快乐,《小猫钓鱼》让孩子不再玩耍,《猴子捞月》让孩子不再好奇,《骄傲的公鸡》让孩子不再言美……如此功利的教育,如此复杂的语文,怎么不让孩子感到恐惧和自卑?他们内在的智慧潜能又怎能自然地生长?回归清简,就是要还孩子一个简单、美好而善良的世界。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把孩子当作孩子,鼓励他们游戏,允许他们犯错,耐心地等待他们悄悄长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把孩子当孩子,要看到儿童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尽管是孩子,却也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替代孩子的思考,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压缩成单调乏味的书山题海。给予孩子简单而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把快乐的童年留给每一个孩子。有这样一首网络小诗,或许能让我们分享儿童世界的简单之美:

喜欢就在一起玩,不喜欢的就不想在一起玩。

喜欢也不一定要在一起。

不图你钱,不图你名,不图你色,不就图个喜欢吗?

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

哦,你也喜欢我啊,那就继续一起开开心心得玩啊。

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

你不喜欢我?那为什么要和我在一起玩?

和我在一起很开心?那就是喜欢我啊!

语文回归清简。语文是什么?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常常提出不同的口号: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60年代针对这两种倾向,又提出了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强调要抓双基训练,结果语法、修辞等知识充斥语文课堂,语文课沦为单调、机械的技术训练课。于是,又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似乎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入极端。然细细推敲,工具性思想性相对立而统一,人文性科学性相对立而统一。工具性人文性是两条铁轨上跑的火车,没有矛盾对立,又何来统一可言?语文似乎陷入了逻辑迷魂阵,让人摸不着方向。于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10条总目标中,诸如培养爱国情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态度……”这些核心词汇让语文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加法思维致使语文教学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此之重的任务又转嫁到了学生身上,于是,减负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干打雷不下雨,负担不见轻,反而越演愈烈。学生几乎没有了休闲的时间与空间。在希腊人眼里,学习就是享受一种闲适,孩子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能力的发展。只有劳作和忙碌,而没有休憩和闲适,小孩子会丧失灵性,成年人会磨灭悟性。而一个人小时候没有灵性,长大了又没了悟性,那他还有什么希望?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学习的闲适,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有足够的时间静思默想,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体验,也就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认、理解与把握。不然,学生就像被风干了的狗尾巴草,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有知识而无智慧,有学问而无情趣。语文需要清简清简了的语文,就有了一种学习的闲适,就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与思想的放飞。

语文如何清简?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说: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定位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理解力,因为这些是一切创新精神的基础。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人的发展上,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语文教育,乃至一切教育,都要努力帮助学生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多元智能理论发现人类有8种智能: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能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言语智能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能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个核心任务,让语文课堂教学清晰起来。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这样的智慧教学,就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