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从阅读起步 ——基于阅读的作文教学策略(薛法根)

发布者:全柳芳发布时间:2022-03-28 14:08:39阅读(1990评论(0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阅读是吸收内化,作文是倾吐表达,习惯性地分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其实,阅读教学中往往隐含着作文的基本训练,学生的作文学习从文本阅读活动中已经悄悄地起步了。且不说文质兼美的课文本身就隐藏着语言表达的“秘密”,就是阅读教学本身就预设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留下学生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蹒跚作文的“脚印”。基于阅读教学的作文训练有别于专项的作文教学,一般侧重于引导学生从读中随机学习表达的基本方法,获得表达的基本技能,练就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夫。自觉地将作文教学策略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中,既能改变语文教学读写割裂的现状,又能改善学生读写生活的质量。作文教学从阅读起步,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学习状态。

 

语段听记

作文表达需要语言的大量积累,量变才能产生质变。而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时间花在学生对重点语段的感悟上,翻来覆去地问学生“你悟到了什么?”似乎学生不说到教师心中那个答案,就永远要“悟”下去。事实上,作为白话文的课文,学生多读几遍,含义大体上已经明了了,只是由于表达水平的局限,难以准确地表达而已,正所谓“葫芦里的饺子——倒不出”。阅读教学中缺的不是理解与感悟,恰恰是学生对语言积累,仅仅背诵课后习题中规定的段落是远远不够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期”,错失了这个时期的语言积累,就难以弥补了。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不乏具有典范性的语段,在阅读教学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听记、默写,并通过诵读、体悟,留存在个人的语言仓库里,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中的《桃花心木》是林清玄的散文作品,语言清新优美,意蕴含蓄隽永,读来美不胜收。我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学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听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共有几个句子?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学生凭借段落中三个“在不确定中”,听清了三句话。而后,我让学生再听写,在念这段话时突出了“独立自主、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很少的养分、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五个关键词语,强化语段的意义记忆,磨练学生对语音的敏感性。通过听写、朗读、背诵,学生将这精美的语段连同作者的思想感悟一并留在了记忆深处。及至课文学完,我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主旨,这个语段学生脱口而出;让学生写一段自己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地借用这个段落的表达结构“在不确定中……”。可见,学生听记语段的过程中,增强了倾听的意识,提高了短时记忆的能力,磨砺了语感,把握了结构,也促进了对语段意义的理解。而最重要的是学生积累了蕴含丰富思想情感的语言材料,其内在的语言结构和表达规律,将会具有摄取作用,同化或者顺应后续的语言材料,使得语言学习与积累变得更为容易。

作文表达需要足够的语言材料,词语、句子、语段等,没有这些作文的“建筑材料”,学生即使有满腔的热情和满腹的思想,也只能如老牛一样,闷哼几声,单调而乏味,只有自己心里明白。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选取精美的语段,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听记,加以积累,充实学生的语言“仓库”,既丰富语言材料,又丰富语言结构,为学生语言表达的“厚积薄发”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听记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但持续的听记却会有不简单的收获。

 

用词写话

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词汇应该是相当丰富的,但是笔下的作文往往是词语贫乏。请他描述自己的心情,他只会用“很高兴,很快乐”,而不能依据情境说出“喜悦、惊喜、激动、欣慰、轻松、愉快、欢愉”等更为丰富而准确的词语。每逢期末复习阶段,我们看到的却是学生大量的词语抄写、默写练习,所积累的词语都到哪里去了呢?量变怎么没有产生质变呢?研究表明,学生积累的词汇如果没有加以运用,就会变成消极词汇,词语积累就变成了记忆负担。所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丰富表达,是阅读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作文训练的开端。然而,词语的运用却陷入了一个“造句”的误区,由于缺少教师切实的指导,学生的用词造句就成了一件“苦差事”。

四年级《黄山奇松》课后有一个用词写话的练习,其中一个词语是“饱经风霜”。一个班级43名学生,几乎人人都写了这样一个句子:农民伯伯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细问之下,连教师本人都一时“造”不出三个不同的句子来,更何况是学生?用词写话,变成了生搬硬造,学生对词语的含义及运用范围没有透彻的理解,就难免“造“假句“编”谎言。有些造句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交个作业而已。如果教师加以细致的指导,学生就会遵循词语的运用规律,写出情真意切的真话来:(1)除了农民伯伯的脸是饱经风霜的,你还看到过谁的脸是饱经风霜的?他是做什么的?除了脸,这个人哪些地方看起来(听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2)农民工、拾荒者等这些人饱经风霜,迎客松饱经风霜,还有哪些事物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如:万里长城、斑驳的旧宅院……(3)除了那些看得见的人、物,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还有什么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如:中华民族、国家……如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到物,从具体的到抽象的,思路层层打开,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具体起来、丰富起来、可以把握起来,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词语写“对”句子不难,要写“好”句子就难了。学生一般只求“对”不求“好”,这样就难以真正提高语言表达水平。三年级《小露珠》课后有一个练习,用“越来越……”写话。学生一下子就写出了“天上的云越来越多;雨下得越来越大;风刮得越来越猛……”这样正确的语句。但是,这样的造句训练是在学生已有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我在教学时发现每个例句中连用的两个“越来越……”是有内在规定性的:“黎明的时候,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两个“越来越……”是从形状和光泽两个不同的方面说明小露珠的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两个“越来越……”表明太阳公公变化了,小露珠也跟着变化了,两者的变化有因果联系。如此推敲,就能准确定位学生用词造句应达到的要求:观察生活中一个事物的哪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哪些变化了的事物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而后据实用上“越来越……”写出事实真相。这样的造句指导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而不再是低水平的重复教学。

由此可见,用词写话的造句训练,一要准确把握词语的运用水平要求,要从求“对”向求“好”迈进,二要帮助学生打开运用思路,关注生活,写出情真意切的语段来,真正变“造句”为“写话”,写出自己的心里话。窃以为,学生作文中写假话、空话、套话、废话,是从造假句子开始的,“造句”一旦成了习惯,就难免会“造作文”。

 

炼字对句

凡选入教材中的古诗文,语言都很凝练,用字用词讲究韵律,这与古代语文教学从对字、对句开始严格的训练有密切的联系。而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须先入格,即遵循严格的作文章法,在遣词造句方面尤其讲究精准,乃至精妙,力求字字珠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品味字词之妙,以磨砺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如《桂花雨》一文中,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香气写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了;而文中“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一句中的“沉浸”则蕴含着村民们相互赠送桂花做的食品,共享桂花带来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喜悦之情,寓情于香气之中。如此一品味,“浸”与“沉浸”的细微差别便一目了然,学生对词语之间的意味的辨别就更真切与自觉了。如果粗略地读一读,很容易从语言的表面滑过去,语感便会逐渐钝化。这样对字词的推敲功夫正是作文表达准确、细腻的基础,阅读教学功夫深,作文这根“铁杵”才能磨成针。

学生读完《桂花雨》,我便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模仿文中母亲表达思乡的语句“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写几个相似的句子。学生写的句子中出现了用字重复的现象,如“山还是故乡的绿;树还是故乡的绿;草还是故乡的绿;田野还是故乡的绿”,这几个语句中都用到了“绿”字,我引导学生辨别事物之间的差异,选用了更为贴切,且用词不再重复:树还是故乡的绿;草还是故乡的青;山还是故乡的秀;田野还是故乡的美。读来朗朗上口,如同一首小诗。还有一位学生写下了“鱼还是故乡的鲜,虾还是故乡的肥”,细细一琢磨,“鲜”与“肥”前后一调换位置,变成“鱼还是故乡的肥,虾还是故乡的鲜”更为贴切;而另一位学生即兴改成“鱼虾还是故乡的鲜,牛羊还是故乡的肥”则更为妥当。这样的训练最能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感受炼字的意趣。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作文时斟字酌句的严谨态度,文笔自然就会变得纯净而优美起来。

 

阅读批注

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二是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而无论哪方面的理解,都是学生和作品作者之间的直接对话,教师仅仅是两者的“红娘”,在学生错读误解、漏读浅解的时候,作些必要的“介绍”,以增加学生对作品作者的了解,如此而已,过度的讲解就会替代学生的个性阅读、消解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不妨让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作些阅读批注,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用简要的文字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批注既是学生阅读思考的结果,又是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将阅读的“思维暗箱”变得可以看见、可以把握,有利于教学指导。

《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学生就“保大堤”的两个段落进行了自主阅读,并作批注。其中有一段感人的细节描写: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学生作了不同的批注:(1)感人!奋不顾身。(2)铮铮铁汉的代表。(3)和一般人受伤时的表现不一样,忍着剧痛,坚强、刚毅。(4)一连串的动作,干脆利落,毫不犹豫,体现了奋不顾身的精神。(5)三个“一”(一咬牙、一拔、一扯)给我的感觉是迅速、果断,在关键时刻的英雄本色,很有力量感。(6)写一个人是“点”,写一群人是“面”……从这些批注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学生关注点的不同,有的关注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有的关注语句用三个“一”增强气势、突出迅速、表现勇敢的特点,有的关注与上文“点面结合”的写法关系等。这样的阅读批注体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简要的词句最能体现学生的表达能力。

经常性的作阅读批注,学生就能养成潜心阅读、会心感悟的习惯,提高阅读品质,而其语言表达则会更加准确与凝练。批注既是思想的丰厚,也是对语言的涵咏。金圣叹点评《水浒传》,他在开篇处写道: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古人书所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乘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酒前茶后,雄谈快笑之旗鼓。”看来,阅读文本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关乎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阅读问题。

 

诚然,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策略远远不止上述几种,诸如类比迁移、结构仿造、情境会话、角色表达、思路延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真正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就能将作文教学中的难题在阅读教学中悄悄地破解。最好的教学就是潜移默化,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学习作文,其实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