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路径探究

发布者:吴建方发布时间:2019-03-25 15:11:37阅读(2852评论(0

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路径探究

李正杰

一、建构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以来,深化课程改革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建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育人目标进一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自核心素养在教育界出现以来,就有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可以通过将核心素养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下位转化。说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对接,相应地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作为学科知识内容传授、学科能力形成等的载体必然需要一个更上位的概念指导,需要通过建立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来进行转化与落实。尽管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提出了质疑,但笔者认为,学科作为育人任务的载体,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其存在是合理的、有意义的。只有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一步分解到学科领域,发挥学科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个性与共性作用,才能使上位的核心素养在具体的育人实施环节有抓手、能落地,这也进一步反映出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只有充分发挥学科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上位的育人目标得到真正落实。在承认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下,还需要深入学科内部,探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质等问题,建构出一条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道路,帮助其在学科教学等环节的顺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在特定的学科学习中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表现力。然而,由于各个学科性质不同,其在育人目标方面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在不同之中也有一致的学科素养建构体系。因此,如何在不同之中找到相同的脉络体系,对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南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本研究要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各个学科在学科核心素养建构过程中都可以作为基础参照路径的意义所在。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与内涵

伴随着高中各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出台,对其合理性的争论也拉开了帷幕,究竟这些素养能否真正代表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必然涉及对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与内涵的讨论。

有学者从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就是要凸显学科特色,发挥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就是要明确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从本学科的独特性出发,提取本学科最具学科育人特色的内容,将其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以整合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应突出学科的个性。这类观点虽然能很好地展现学科特色但因为科目众多,如果不对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般性内容与构成要素有一个共性的认识,容易导致各个学科各行其是,很难发挥合力。

还有学者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层级地位角度来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这部分学者认为,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从这一角度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在于强调核心素养的统摄地位。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充分尊重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是每个学科都必须要遵从的法则。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要求逐个落实,不能偏废,否则很难达成整体的育人目标,也就是说,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是每门学科都要完成的任务,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在学科中再现的过程。这类观点,虽然注意到了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整体性,但是却忽略了学科在育人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学科核心素养应是核心素养整体育人功能与学科独特作用的结合。

钟启泉先生强调:“界定核心素养需要考虑独特性、层级化、学科群等因素。”按照钟启泉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在吸收学科核心素养独特性基础上生成的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理应是基于共性体现基础上的个性还原。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把握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大方向的基础上,注重学科的个性,即需要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的学科贡献。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核心素养整体育人目标导向下,能够凸显学科本质,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中既需要紧紧把握核心素养的大方向,在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般性内容与构成要素有整体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取具有学科特色的内容。

三、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来源

“核心素养并不神秘,它早就蕴藏在课程、教材、教学中,早就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绝不是一个新事物,纵观我国的课程改革历程不难发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每个阶段虽然提法不同,但教育目标的达成都依托学科来实现,通过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和谐发展,终身发展。因此,核心素养,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来源与构成必须在我国已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不能只着眼于现在,割裂其与历史的联系。纵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实现了由“双基”到“三维目标”的飞跃,这种飞跃中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转变,是一个理性传承与适时发展的过程。从一维到三维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是由育人目标有机整合的结果。三维目标强调的是目标的统整性、联系性,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在知识获取与方法掌握中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三维目标’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它比‘三维目标’更具关键性、情境性、情感性、动态性和终身性。”核心素养在继承三维目标育人大方向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在具体生活与问题情境中,

学生形成的由内而外的素养,更加强调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这种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同样需要落实到学科教学中,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来完成其育人目标,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样需要在具体的生活与问题情境中进行检验。此外,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探寻路径中要紧紧把握住三维目标在通往外在到内在道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在关注各部分核心素养统整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各部分素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学科学习力、学科情志四部分。囊括这四大部分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展演过程,实际上也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过程,而这种展演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递进,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互为依托又相互促进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图来表示:

图2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图

四、学核核心素养的构成

学科素养以核心素养达成为基础,在对学科本质有明确把握的前提下,发挥学科特长,才能体现学科特色价值。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多种能力、素质中的上位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学科学习时必备品格和素养。按照笔者的观点,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学科情感几部分。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是其他构

学科知识成部分的基础,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内容。学科思维是一个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因素,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学科思维的形成反过来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科能力是学生在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思维的形成与学科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学科能力的形成会进一步深化学科学习思维,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学科能力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欲望。学科情感是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对本学科独有的情感态度。学科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于学科学习的始终,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学科基础知识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运用不同的概念、术语、范畴等学科基本符号呈现出来,是学科学习必须掌握的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学科知识、技能作为学科教学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在任何教育时期都不能忽视的。学科思维、能力、情感等的形成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正如三维目标中强调的知识与技能一样,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也应该充分关注基础性知识。不论核心素养的指标、内涵如何增减变化,都不应忽视对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视,只有具备了最基础的学科知识,掌握了学科技能,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科思维,形成带有学科感情色彩的学科能力。只有将各个学科的学科思维与学科能力进行有机融合,找出其共性部分才能逐渐提炼出各个学科共通的核心素养,才能找到核心素养最本质的内涵,才能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推演要靠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演绎与归纳。

2.学科思维

学科思维完整的表述即学科逻辑思维,也可以说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在人脑中的主动建构。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是指某一学科领域中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根据逻辑思维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动作逻辑思维、形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学科素养作为学科的独特素养,在服从于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要具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内容,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结构。不同的学科培养学生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语文学科更多的是培养以听说读写为主的形象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更多的是培养包括图形与几何等在内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体育运动

更多的是在培养身体的协调性在内的动作逻辑思维。学科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的渐进性过程。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因为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接受的学科知识数量有所差别,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学科思维的建构程度也就不同,每个学科在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所侧重培养的思维能力也有所不同。只有掌握了每门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才能一通百通,才能顺利同化吸收本学科所有的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将学科思维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3.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学生在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所谓综合性是在强调这种能力不完全以学科知识的体系和线索为中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要灵活变通,充分调动各部分学科知识,合理进行知识的编码、提取与组织。“学科能力是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可观察的和外显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学生只有掌握了本学科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初步的学科思维才能逐步形成学科能力。学科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学生在完成学科的学习过程后,逐步外显的能力,它并不是机械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转化,而是需要智力、情感态度等的同时参与。学科学习力的形成代表着学科核心素养育人任务的基本完成,这种学科学习力一经形成便是一种自觉的、终身的能力。

4.学科情志

学科情志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与意志品质,既包括在本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动机,也包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热爱。具备学科情志的人会自觉地带着学科情志,使用学科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问题。学科情志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是累加的过程,伴随着学科学习的始终。起初,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只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初步感知,是一个由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简单无意识模仿与被动接纳过程,到自觉地带着学科情志对学科知识及逻辑体系进行自主建构,再到对学科内容的质疑与批判、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科情志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产生学科学习兴趣,建立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科情志的建立同样需要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同时对学科思维的培养与学科能力的形成相互促进。

尽管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对于学科核心素养,都采用借鉴国内外对核心素养体系架构的思路,也就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但无论哪一个具体的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体系都应该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学科情感这几个基本部分,但由于各个学科的实际差异,以上四大部分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还需要教育研究者结合学科实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4—1(7).

[2]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4.

[3]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五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学参考,2016(2):12.

[4]常姗姗,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29——35.

[5]殷世东.学科基本素养与学科学习力:相依与迁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8.

[6]柴崇茵.对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思想的几点看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115.

[7]郭元祥,马友平.学科能力表现:意义、要素与类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5):29.

摘自:《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