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话题式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尝试

发布者:胡莉英发布时间:2023-10-07 13:59:31阅读(903评论(0

本文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法》2023年第7

话题式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尝试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等教学方法,这是基于近年来议题式教学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效而提出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在借鉴中学议题式教学的基础上,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出发,尝试话题式教学。用话题构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引发深度学习,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更具指向性、真实性、逻辑性、思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抽象的思政课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以更好地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话题式教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149议题式教学法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是新课改背景下思政课着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较多,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有教师将现阶段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状况概括为方向明确,积极探索,阶段小成。[2]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该如何实施议题式教学,是照搬初高中的模式,还是另起炉灶或者部分创新?笔者的观点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初高中的议题式教学法略作调整,探索话题式教学法,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又有利于与初高中的议题式教学法实现螺旋式上升、一体化实施。

一、实施背景

(一)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特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坚持目标导向是本次课程方案修订的原则之一,强调“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3]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本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11与《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新课标明确强调小学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的特征,突出了本课程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以及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要以理服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需要教师把道理讲清楚,还需要学生自己从内心深处“懂得”道理、内化道理、践行道理。实践证明,充分运用话题式教学法的活动性、思辨性、情境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话题式教学的实施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低年段可以围绕某个生活性的趣味话题开展;中高年段可以设置“话题群”,即一个主话题之下再分解为序列化的子话题,以增强学习的深度。小学阶段的话题式教学与中学阶段的议题式教学相衔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核心素养,体现思政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特征。

(二)基于现行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特点

现行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至六年级共12册、47个单元、154篇课文,每篇课文均由2-4个板块构成,基本上每个板块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由2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我和老师的故事”,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老师,您辛苦了”[4];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由3个板块组成,话题分别是“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5];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由3个板块组成,话题分别是“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6]。由话题构成的课文是教师开展话题式教学的基本素材。

二、概念界定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话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定话题,并以话题为主线创设一定的结构化情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张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讨论、体验、思辨等活动,在知、情、意、行不断转换与升华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话题式教学法具有以下4个特征。(1)教学结构的逻辑性强。教师在话题引领下组织开展系列教学活动。由于话题本身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凝结核”,所以,话题的设置很重要,教师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围绕话题,将教学重点、理论难点、学生的关注点、社会热点等,通过“问题”和“活动”有机融合起来,这对于矫正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却缺乏思维含量的弊病有较好的作用。(2)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强。话题式教学法以“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为目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话题为中心进行分享和交流、言说和倾听、欣赏和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思辨,知、情、意、行的思政培育过程有机融会在活动中。(3)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强。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力求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发展水平。(4)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性强。在话题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必作过多的预设,随着话题逐级递进,“问题”逐层深入,思维的进阶性不断提高。同时,学生的参与度非常强,丰富的对话、活动、学生的体验等都要求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密切合作。

话题式教学不同于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参考答案。一般而言,问题式教学指的是由问题到知识的封闭式教学,因此,更具有导向性和封闭性。话题式教学也不同于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更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重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话题式教学也不同于讨论式教学,它比讨论式教学更强调结构性和逻辑性。与议题式教学类似,话题式教学中的话题要求小切口,并且紧密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同样是讨论“依法维权”,小学阶段的话题可以设置为“在被侵权的第一时间,你应该如何自救?依法维权的途径有哪些?如何搜集证据?”;而初中阶段的议题可以设置为“维护权利应该依照哪些法定程序?协商、调整、仲裁、诉讼各自有什么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置话题时,不能泛泛地问“你怎么看”,而是要问“你为什么(或者凭什么)这么看”,以突出话题的思辨性,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应用

(一)用话题构建课堂教学过程

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经常用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来串联课堂教学全过程,这反映出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及教学常态。但是,不少活动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异化。课堂被冠以“活动”的帽子,也设置了问题,但是问题的质量很低,教师还是在讲知识、讲大道理,只不过这些“死”的知识和道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学生不用思考,从教材上就能找到答案,他们的体验、思考、内化等认知要求被忽视。二是活动泛化。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大量的音频与视频的加持,学生忙于应付,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也很高,实则没有或少有思维的触动和培养,反而把需要学生领会和内化的道理及相关的素养培育过程给冲淡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思考是否可以用话题来结构全课。实践证明,用话题来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向性、真实性、逻辑性、思辨性,有利于核心素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地。

比如,笔者在执教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板块“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首先导出主话题-“红军长征知多少”,再以3个子话题来展开教学,分别是长征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青少年如何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这样的教学,古今勾连、以线串点,富有结构性、逻辑性,把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点点滴滴的认知串联起来,激发其情感的共鸣。又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三板块“依法维权有途径”时,分别以“如何自我保护”“维权途径有哪些”“如何搜集证据”3个子话题来串联全课内容,既突出学习要点,又指向真实生活问题的解决,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知、情、意、行。

2022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笔者所在地区实行了3个多月的线上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坚持话题式教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与欢迎。家长普遍反映,话题式教学将“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与生活,通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生活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与指引作用,学生能领会、能理解,有感悟、有收获、有行动。

(二)以话题引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智慧之旅。7]以话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没有“走心”、少有思维深度的不足。教师在凝练话题、以话题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以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为什么学)?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学什么)?什么样的思维逻辑和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样学)?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怎么评)?如果思考清楚上面的问题,教学走向会更清晰,教学效益会更好,这也是深度学习的几大关键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由“话题”贯穿起来的一个个活动,在活动前有思考、有疑惑,或者有争议,在活动中带着这些问题来交流、阅读、体验、感悟,在活动后围绕“话题”来讨论、辨析。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涵育核心素养,为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比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个板块“风俗的演变”时,师生围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本地的风俗”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先列举了家乡的风俗(这是对前两节课内容的回顾),再讨论这些风俗是否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教师相机组织辩论、体验等活动。例如,对于重阳节风俗,教师这样提问:“我们在这一天除了吃重阳糕外,还应该如何给老人过节并在平时也做到尊老敬老?”学生通过扮演儿女和老人,模仿家庭孝亲的情境,体会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并将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又如,放鞭炮是中国人庆祝节日和喜事时的重要习俗,过年时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但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放鞭炮而受伤、致残甚至失去生命。另外,放鞭炮还会污染环境,鞭炮中的火药在燃放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声很大。教师提出问题:“对于燃放烟花爆竹,你有什么看法?你知道国家和地方政府有什么政策吗?你今后将怎么做?”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优良风俗要保留并弘扬;不利于人民身心健康、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应该移风易俗。

再如,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第11课“干点家务活”时,教师设置了以下3个子话题。(1)你家的“家务达人”是谁?(2)小学生要做家务吗?(3)今天回家后,你准备做家务吗?对于第一个话题,教师要求学生提前拍摄照片或者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干家务的家人。学生纷纷展示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自己干家务活的照片或视频,评出的家务达人几乎都是家长,并且很多是奶奶或者妈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体会到了家务活有很多,干好家务活会很累。这个话题是起始层级,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接着进入第二个话题:“小学生要做家务吗?”对此,学生有争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还小不用做,有的认为应该做但学习任务太重来不及做,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想做但家长不让做。此时,教师引入话题:“家务劳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哪些好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做家务时的体会和收获。”通过这样的辩论、交流、体验,学生懂得做家务可以增智慧、长本领,也能帮助家长减轻负担,是爱家人的一种表现,小学生应该干点儿家务活。这个话题是关键层级,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惑。然后引入第三个话题:“今天回家后,你准备做家务吗?”学生交流各自的打算,如准备在晚饭时端菜、收拾碗筷、扫地、整理房间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学一招”,如叠衣服、剥毛豆、剥花生、系鞋带(任选一种,也可分组进行)等。体验后再让学生说说做家务的体会、收获与意义,学生兴趣盎然。这个话题是拓展层级,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是学科知识的素养化迁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8]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依托一定的话题和情境,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而且讲道理的方式方法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让他们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话题式教学,是新课标精神与要求落地落实落细的一个抓手。它有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具指向性、真实性、逻辑性、思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启智明理,践行内化,发展核心素养;同时为初高中议题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学习。随着新课标学习与践行的不断深入,话题式教学法的运用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倪佩菊.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要素与类型[J].中学课程资源,20221):18-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鲁洁.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95.

5]鲁洁.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15

6]鲁洁.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3

7]郑葳,刘月霞.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教育研究,201811):56-60

8]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作者胡莉英系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聋校)教科书主要编写人员;陈靓系江苏省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太仓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改带头人。]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