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关于数学教学中“探究”与“发现”的几点思考

发布者:张莉丽发布时间:2021-04-22 13:42:48阅读(1748评论(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教师需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重视情境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等。这也就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重新提出要求,随着考试大纲的取消,命题将进一步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传统的机械刷题将不再适应。反观自身教学,虽然也在学校的课改大军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课前也能做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但探究式教学以及情境教学仍然薄弱,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前免不了进行大量的刷题和猜题,通过此次培训,我受益良多,接下来谈一谈我的几点想法。

首先,立足课堂,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够融入到情境教学中来。机械的刷题和练习虽然可以短期提高成绩,但在枯燥的训练中也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平时的课堂中如果能够将“开放题”适当融入,再来引导学生思考新知,自主探究与纠错,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武丽红老师的《反比例》函数一课,做到了开放与探究相融合,以董卿读书为例,引导学生探究读书速度与读书时间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反比例函数。情境中又加入《背影》、《朱自清散文集》等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结构特点和本质特点,并让学生自己来为反比例函数下定义,一节概念课在武老师的带领下变得有趣、有味。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命名为反比例函数?”,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多数同学,反比例如何理解呢?小学课本中是这样定义的:当两个量的乘积总是一定时,这两个量程反比例关系,这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我们今天研究的反比例函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乘积也是一个定值,所以这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当自变量不等于0时,我们得到了反比例函数。通过对概念的再认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当然单一的理论认识还不够,随后武老师给出多个函数让学生来辨别,有结构上的辨别,也有本质上的辨别。在辨析中融入多个开放题,进一步巩固加深,例如:如果不是反比例函数,怎样变成反比例函数?给出含参函数模型,请学生自己出题等等。这些问题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其次,题目设计要关注开放性和创新性和探究性。教研员吴锷老师在报告中谈到,现在的命题趋势正由基础性向创新和应用型转变,再反观我们平时的选题和命题中创新和应用元素较少,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适当的增加创新题,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