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注册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一课三磨》读后感

发布者:李媛璐发布时间:2020-11-26 21:21:06阅读(2161评论(0

有幸阅读了《一课三磨》这本书,对“磨课”这个平常又不太平常的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正如书中所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地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编织的生活。这种生活的意义感,是在专业的打磨中渐渐明朗起来,崇高起来的。玉不琢不成器,课不磨不如意,好课是磨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丰富,能力的生长,精神的饱满,好课,充满了成长的气息;对于教师来说,职业的尊严、专业的自信、事业的憧憬,好课,提升了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名至今踏上三尺讲台已有六七个年头的老师来说,从刚刚入职到现在也经历过了大大小小很多次的磨课,小到刚刚入职,为了站稳讲台,和师傅之间每次随堂课的磨课,大到为了准备校级,市级比赛,备课组,教研组之间的磨课。可以说,每次磨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成长,每次磨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蜕变,通过一次次磨课,让我从刚刚入职的紧张拘谨慢慢变得从容淡定。

读完全书,结合自己的磨课经历,我对“磨课”有以下三点认识。

“磨”出对教材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提到,通过磨课,可以打开教材解读的三个视角,即:科学性解读,把握作品原意;文文学性解读,发现审美意义以及最重要的教学性解读,开掘教学价值,也就是定“识”,定“理”,定“向”。对于英语学科来说,磨课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认清学情,更明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更完整清晰的梳理教学内容,从而让自己的课堂设计更富有层次性和完整性。

记得一次调研课,我上的内容是6B Unit 8的第三课时,教研员走进了我的课堂听课,课后,她通过讨论,点评和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次磨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前期在备课中存在的不足,对文本还没有完全把握。教研员和其他老师的建议也让我醍醐灌顶,清晰的认识到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解读,如何分析和定位,同时也触类旁通,对相似的文本和话题的教学解读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磨”出对学生更深入的认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课堂中也没有两个一样的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学习经验,思维模式甚至是生活环境家庭背景都是不尽相同,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观察,因材施教。然而,这样的应对能力,除了平时坚持阅读专业书籍,了解学生心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对课堂的观察也必不可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课堂的打磨,可以更好地读懂学生的内心,更好地判断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水平程度,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出更合理的调整。

“磨”出对课堂更自信的把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这也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通过反反复复的磨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甚至是课堂突发情况的应对都有了新的思考,新的体会和新的感悟。看似好像只是磨了一节课,但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这节课,收获和积累的是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宝贵的教学经验,增长的是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收获的是对课堂更自信的把控,更从容的面对活的课堂。对课堂有了更自信的把控之后,老师也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挖掘和调整,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促进的过程。

以前对上课磨课,心理上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反感和抵触。通过阅读这本书,并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反思回顾自己的磨课体会,发现自己很多成长很多收获都是从磨课中得来的,一次次的修改和调整,一次次的试上,一次次不断的打磨,磨出自己的耐心,给自己一个前进的推理,给自己一个精益求精的理由,驱动自己目视前方,向更高更远出求索。一课三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教学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领域,思维的碰撞,磨出更好的课堂,磨出更好的自己。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评论加载中...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用户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